投资方陷危机,内地市场遇冷:港片困局下的破局之路探索

日期:2025-07-13 21:54:54 / 人气:9


英皇国际全年亏损 48.4 亿港元、166 亿港元贷款逾期的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香港娱乐圈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作为《破・地狱》《神探大战》《怒火・重案》等港片的重要推手,英皇一旦收缩电影投资,本就步履维艰的港片行业无疑将 “雪上加霜”。2025 年的港片,正站在本土市场萎缩、内地观众疏离、资本信心不足的多重十字路口,曾经的 “东方好莱坞” 该何去何从?
一、双重危机:资本退潮与市场失守的生存困境
港片的危机首先体现在资本层面。英皇国际的财务困境并非个例,受影视寒冬影响,其旗下英皇娱艺影院已在 2022 年底全面终止运营。作为港片赛道的重要玩家,英皇的资金链紧张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减少投资、压缩制作成本,甚至暂停新项目,这对依赖稳定资本输入的港片行业来说,无疑是沉重打击。香港本土市场体量有限,全年票房仅 5.6 亿港元,且同比下跌 16.26%,难以支撑高成本制作,资本退潮直接掐住了港片的 “资金咽喉”。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市场失守。今年上半年,港片在内地市场几乎 “查无此人”,上映作品屈指可数,即便有《赎梦》等影片定档暑期档,从体量看也难掀波澜。上一部破 10 亿的港片还是 2021 年的《怒火・重案》,而近年《潜行》《误判》等作品接连折戟,让观众逐渐将港片与 “烂片” 画上等号。监制庄澄观察到,一线城市观众尚有尝试意愿,但二三线城市观众已显疲态:“总是那几张熟面孔,缺乏新鲜感,新演员又没辨识度”。更危险的是,观众并非看完差评才放弃,而是 “根本不会走进影院”。
对港片而言,失去内地市场意味着失去半壁江山。碍于本土市场规模,多数港片需依靠内地票房回本,这种 “单腿走路” 的模式在市场遇冷后难以为继。香港新晋导演关文轩直言:“如果电影成本需要依赖内地观众支持才能回本,就不得不正视两地观众口味差异,思考如何让作品触达更多人。”
二、创作困局:题材单一与新血断层的双重枷锁
资本与市场的困境背后,是港片创作的深层问题。监制庄澄指出,当下香港年轻导演多热衷拍摄社会议题电影,对娱乐片兴趣不高。“拍摄社会发声的电影有价值,但更广泛的观众首先在意‘好不好看’。” 上世纪 80 年代港片黄金时代,创作者总会反复琢磨 “如何让观众觉得精彩”,而如今这种对娱乐性的追求似乎在减弱。
题材单一化也让观众审美疲劳。无论是警匪、黑帮还是社会现实题材,港片常陷入 “套路化” 叙事,缺乏新鲜表达。年轻观众在小红书上疑惑 “为何有些港片朋友间无人讨论,却能收获高票房”,折射出港片与年轻群体的审美脱节。香港演艺学院教师关文轩发现,年轻学生认为部分港片 “重复老旧,社会议题探讨过时”,更倾向于观看类型化、节奏明快的作品。
新血断层加剧了创作困境。“总是那几张熟面孔” 的抱怨背后,是港片新人培养机制的乏力。老演员持续扛票房压力,新演员缺乏辨识度和观众基础,导致银幕形象固化。关文轩在筹备新作《捉伊人》时,特意选择刘俊谦和钟楚曦的组合,正是希望 “让香港和内地观众都有熟悉的演员,发挥各自号召力”,这种兼顾市场的选角策略,或许能为新人破圈提供思路。
三、破局尝试:成本控制、题材拓展与年轻化表达
面对困局,香港电影人已开始探索破局之路。成本控制成为共识,《恶人当道》导演关文轩分享经验:“香港电影人习惯短周期拍摄,40 天的戏 30 天完成,能节省大量薪酬和场地费用。” 他凭借不到 500 万成本完成首部长片,受益于香港电影总会支持,这种低成本制作模式为新人提供了试错空间。《白日之下》导演简君晋也专注于 “在可控成本内拍好作品”,其新作《红棉路》成本 2000 万左右,聚焦爱情题材,试图探索 “不同年代爱情观与价值观的变化”。
题材拓展是另一重要方向。简君晋从社会议题转向爱情片,希望通过观察时代变化为类型片注入新活力;关文轩筹备的《捉伊人》结合港式传说与惊悚元素,尝试融合本土特色与类型化表达。他们的探索表明,港片不必困于单一题材,爱情、惊悚、奇幻等类型同样有挖掘空间。
兼顾本土特色与跨地域共鸣,则是打开内地市场的关键。关文轩认为,创作者需正视两地观众差异:“通过电影这个世界性窗口,让更多人愿意看香港的故事。”《九龙城寨之围城》能收获 6.86 亿票房,正是因其在港式动作场面中融入了普世情感,让一线城市观众愿意二刷三刷。
年轻化表达是吸引新观众的核心。简君晋意识到:“年轻观众可能看短视频就满足情绪需求,失去影院观影耐心。” 因此需要 “找回影院体验的珍贵之处”,在叙事中融入年轻一代认可的价值观,用符合他们审美的节奏和表达方式讲述故事。尔冬升建议年轻导演尝试独立制片模式,同时呼吁行业 “协助新人掌握会计、经营等技能”,让创作更贴合市场需求。
四、未来展望:立足本土,拥抱多元合作生态
港片的未来,或许在于构建 “立足本土、辐射多元” 的合作生态。香港本土市场虽小,但仍有潜力可挖,《九龙城寨》《破・地狱》的票房证明,优质港片能获得本土观众支持。深耕本土故事,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可能成为差异化优势。
与内地的合拍片模式需要升级。从单纯 “蹭流量” 转向深度创作融合,在题材选择、叙事方式上兼顾两地观众情感共鸣,而非生硬嫁接元素。英皇等老牌公司若能渡过危机,可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港片与内地资本、人才的深度合作,形成 “1+1>2” 的效果。
人才培养是长远之计。建立完善的新人扶持机制,通过低成本项目锻炼新人,让新导演有机会探索不同题材,新演员有更多银幕曝光。同时,借鉴好莱坞工业化经验,在类型片创作上形成标准化流程,降低试错成本,提高作品稳定性。
结语:在坚守与革新中寻找生机
港片的危机并非 “死刑判决”,而是转型阵痛。从黄金时代到如今困局,港片始终在时代浪潮中调整姿态。英皇危机、市场遇冷虽是挑战,但也可能倒逼行业打破惯性,重构创作与市场逻辑。年轻导演的成本控制意识、题材拓展尝试,以及对年轻化表达的探索,正为港片注入新活力。
未来,港片若能在坚守本土特色的基础上,拥抱多元合作、深耕类型创新、培养新鲜血液,未必不能重拾荣光。正如简君晋所言:“只要捕捉到年轻观众的期待逻辑,找回影院观影的珍贵体验,港片就有机会重新点燃观众热情。” 毕竟,那个创造过无数经典的电影工业,从未失去讲故事的能力,只是需要找到与新时代对话的方式。

作者:星辉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星辉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