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书院行》打卡嵩阳书院:在千年文脉里对话先贤
日期:2025-07-03 15:50:37 / 人气:3

一、4500年“将军柏”见证:嵩阳书院的文化地标意义
想象一下,站在一棵4500年的古柏旁打卡合影——这不是神话传说,而是嵩阳书院真实存在的文化奇观。这两株由汉武帝赐名“将军柏”的巨木至今仍郁郁葱葱,枝干虬劲如龙鳞,树冠如盖似云,它们不仅是自然界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象征。
7月1日晚,少年团踏上全新寻访旅程,首站便来到这座坐落在嵩山之南的千年学府。主持人郑方一与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相伴,带领少年们触摸历史的温度。来自河南的少年谢昭雨橦难掩自豪,用河南话向伙伴们“安利”家乡:“咱登封为啥叫‘天地之中’?你看这‘中!’一声喊出来,既有淳朴劲儿,又藏着嵩山作为中岳坐镇天下的豪情!”郦波教授笑着补充:“一句方言里,藏着一座山的地理坐标与文化担当。”
二、文武双璧:嵩阳书院与少林寺的精神共鸣
嵩阳书院与少林寺并称嵩山“一文一武”,恰如中华文明的阴阳两面——少林功夫以刚健护体,书院文脉以智慧养心。这座始建于北魏的学府,占尽天地灵气,千年来孕育出璀璨的文运:程颐、程颢在此讲学开创“洛学”,司马光在此编纂《资治通鉴》,范仲淹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朱熹在此留下“问渠那得清如许”的哲思……
少年们拾级而上,触摸书院斑驳的砖墙,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的朗朗书声。那场著名的“程门立雪”就发生在此——北宋学者杨时与游酢冒雪站立在程颐门前,积雪没过膝盖仍静候求教。这场大雪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尊师重道的永恒象征:求知路上必有磨砺,而对知识的虔诚敬畏,恰似屋檐下静候的雪人,以最纯粹的姿态守护着精神的火种。
三、高山仰止:在历史现场感悟求知精神
“院如其名,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南,‘高山仰止’四字在此有了双重含义。”郦波教授指着书院门前的石阶说道,“一仰嵩山之巍峨,它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坐标;二仰先贤之崇高,他们是照亮千古的明灯。”少年们在此诵读经典,声音在古柏间回荡,与千年前的书声形成跨越时空的和鸣。
雪终会融化,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求却永远凝固在历史长河中。当少年们抚摸“将军柏”粗糙的树皮时,指尖传递的是时光的温度;当他们站在程门立雪旧址前闭目沉思时,心中涌动的是对求学精神的共鸣。正如书院檐角悬挂的风铃,在风中摇曳出清脆的声响——那是文明传承的韵律,提醒着每一代人:文化的火种,需要以敬畏之心守护,以赤诚之志传承。
四、少年视角:在对话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原来河南话里的‘中’字,藏着这么大的学问!”谢昭雨橦的发现引发伙伴们惊叹。郦波教授趁机展开讲解:“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天地之中’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秩序的认知——嵩山作为中岳,象征着平衡与和谐,这种智慧至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少年们围坐在书院的石桌旁,用现代视角解读古代经典。有人提问:“如果程颐先生活在今天,他会怎么看待网络学习?”有人感慨:“‘程门立雪’的精神,在快节奏时代是否依然重要?”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种思考与对话,让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化作可感知、可讨论的鲜活存在。
五、结语:让千年文脉在青春中焕发新生
嵩阳书院的旅程,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当少年们的身影与古柏、石碑同框时,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活力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这里不仅是旅游打卡地,更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它教会我们敬畏知识、尊重传统,更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古式的照搬,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正如那两株4500年的将军柏,根系深扎于嵩山的土壤,枝叶却永远向着天空生长。嵩阳书院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新一代少年,正是续写传奇的执笔人。
附:嵩阳书院小知识
历史地位: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北宋理学发源地
核心景观:将军柏(汉武帝赐名)、大唐碑(书法瑰宝)、程门立雪旧址
文化关联:与少林寺并称嵩山“一文一武”,共属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作者:星辉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电影《天宝》在京举办首映 唐国强...07-03
- 与郝蕾离婚 16 年后,44 岁李光洁...07-03
- 《少年书院行》打卡嵩阳书院:在...07-03
- 2025 上半年电影市场:票房位居历...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