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补贴、反内卷与产能过剩:从油、水、奶看市场博弈

日期:2025-10-09 09:39:11 / 人气:11

产能过剩与价格内卷,是全球经济发展中反复出现的课题。当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战往往成为企业争夺份额的利器,而“反内卷”则需要行业、企业甚至政府的多方博弈。本文以原油、瓶装水、牛奶三个典型案例,剖析价格内卷的形成逻辑与破局之道,探讨不同场景下“补贴-内卷-调整”的市场循环。
一、原油:上游补贴下游的“流量逻辑”与价格回归
石油危机前的国际原油市场,曾长期处于“低价时代”。1970年美国平均零售油价每加仑约36美分,按通胀折算至今日约为2.5美元,意味着当时美国人加油的实际生活负担仅为现在的一半甚至更低。低廉的油价催生了大排量“肌肉车”的畅销,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油价翻倍才彻底改写美国人的购车习惯,转向小型车并延续至今——这从侧面印证了此前油价低得“不合理”。
这种低价并非源于“剥削产油国”,而是上游为扩大下游市场的主动“补贴”。石油从最初的照明燃料(煤油),到1967年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超过煤炭,再到衍生出庞大的石油化工产业(涵盖塑料、建材、农药、纺织品等),成为“大宗商品之母”,低价是关键推手。正如尼龙丝袜的普及:1939年发明时因产量少而价格昂贵,仅为贵妇人专属;二战后随着石油工业发展、成本下降,才“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一逻辑与2010年后中国互联网经济如出一辙:石油如同网络流量,石油公司类似电信运营商,石化产业好比互联网平台,下游产品则是各类互联网应用。低油价与低价流量的本质,都是通过上游让渡利润,培育下游消费习惯、创造新需求,最终形成庞大产业链。但当下游产业进入常态增长后,补贴逻辑难以为继,油价上涨成为市场“恢复正价”的必然。
不过,石油产业链的特殊性在于上下游分属不同国家利益主体,价格调整常以地缘政治形式呈现。中东国家1960年成立OPEC组织,但因依赖美国军事保护不敢单独提价;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成为转折点,阿拉伯产油国借对西方禁运之机联合提价,最终实现油价正常化。而石油危机并未摧毁化工行业,美国反而通过“石油美元”体系和经济转型,从廉价能源依赖的制造业强国,转向科技与金融驱动的超级大国。
二、日本瓶装水:通缩下的“价格扭曲”与差异化博弈
若论长期价格内卷,2000~2020年的日本堪称典型。1977年诞生的大创百货,所有商品定价100日元(不含税),直至2021年九成商品仍维持该价格;2000年300日元的巨无霸,2021年仅涨至390日元,300日元的牛肉饭、1000日元的理发更是延续20年。长期通缩使日本人对涨价极度敏感,商家甚至不得不以“减量”替代“涨价”——2016年赤城乳业冰棍涨价时,全体员工拍广告“谢罪”,那句“咬牙坚持25年,从60日元涨至70日元”至今仍被热议。
通缩与内卷互为表里,催生了便利店瓶装水的“价格扭曲”:三得利天然水2L装售价100日元,550ml装却要120日元。这源于商超与便利店的差异化定价策略:2L装以家庭计划消费为主,主渠道是超市(正常定价120~160日元);便利店为抢夺客源,先将2L装标价300日元左右,再打3~5折,最终以100日元售卖——本质是用550ml装的利润补贴2L装,换取更高客单价。
对品牌商而言,这是价格内卷下的无奈之举:1997年9月三得利2L天然水上市价为200日元,2017年9月却降至100日元。便利店的定价博弈,既是零售端争夺市场的手段,也折射出通缩环境下企业“不敢涨价、只能内卷”的生存状态。
三、牛奶:产能过剩中的“倒奶困境”与政策破局
“资本家倒牛奶”是大萧条时期的经典场景,而2002年后中国多地也出现奶农倒鲜奶事件,两者表象相似,本质却截然不同。先看美国大萧条的“倒奶真相”:1929~1933年乳品价格暴跌,奶农收购价低于成本,而奶牛生产具有连续性,无法像生产线般随时关停,由此引发“倒奶潮”,且主体分为三类:
一是奶农的被动与主动行为:早期因需求骤缩、鲜奶滞销被迫倒奶;后期为抗议低价发起罢工,通过倒奶施压。二是行业协会的有组织行动:威斯康星、爱荷华等地的奶农联盟以“减少供应、拉升价格”为目的,组织大规模倒奶,甚至因“囚徒困境”(部分奶农偷偷售奶)引发暴力监督事件——燃烧十字架恐吓、捣毁乳品厂、阻挠运奶车,最终需国民警卫队镇压。三是政府干预:1933年《农业调整法》出台,罗斯福新政延伸至农业,核心是“削减产量、提高价格”,政府以市场价收购牛奶后悄悄倒掉,通过行政手段稳定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该法案中的“农产品无追索贷款计划”(政府以高于市场价预购农民未来农产品),灵感源自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曾坦言,他从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陈焕章的博士论文《孔门理财学》中了解到王安石变法的“常平仓”,并将其融入美国农业立法——这成为东西方经济智慧交融的典型案例。
回到2006年考研政治题,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美国倒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体现,源于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缩小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冲突;中国倒奶则是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并非全社会性生产过剩,而是销售渠道不畅、企业盲目竞争引发的市场秩序混乱,并非经济危机的征兆。
结语:内卷与反内卷的市场逻辑
从原油的“补贴换市场”,到瓶装水的“差异化内卷”,再到牛奶的“政策破局”,三个案例揭示了产能过剩与价格内卷的共性:当供给超过需求,价格成为调节杠杆,但单纯的价格战往往导致全行业亏损;而“反内卷”需要结合行业特性——或等待下游市场成熟后的价格自然回归,或通过零售端策略创新平衡利润,或借助政府政策进行供需调节。市场从不缺内卷,但破局的关键,在于找到符合产业规律的“反内卷”路径。

作者:星辉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星辉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