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车:狂奔中思索,变革里领航
日期:2025-08-30 11:43:32 / 人气:5

在东八区北京时间 2025 年 8 月 30 日 11 时 31 分 04 秒,星期六这个平常却又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全球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中国新能源车连续九年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全球汽车工业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级权力交接。
竞争维度重塑:从机械到智能的华丽转身
曾经,发动机和变速箱构建起的机械工业叙事,是汽车行业的核心话语体系。然而,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如同一场迅猛的风暴,带来了“三电 + 软件生态系统 + 先进供应链整合能力”的全新挑战。未来的战场,聚焦于智能化,谁能率先大规模生产出“四个轮子的智能体”,谁就将主宰这个新时代。
欧美燃油豪车:在华辉煌不再,自救之路艰难
市场颓势尽显
欧美燃油豪车在华的风光早已不再,高端车的定义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德国汽车业遭受重创,咨询公司安永 2025 年最新分析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德国汽车业净减岗位约 5.15 万个,成为受影响最严重的工业部门。梅赛德斯 - 奔驰、大众等车企以及博世、大陆集团等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削减开支,这背后受到美国高额关税、高企的能源价格等因素的影响。
在国内豪车市场,2024 年海外品牌豪华车销量全线溃败。保时捷 2024 年中国市场交付量 5.69 万辆,同比下降 28%,从全球第一大市场降至第三,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交付量更是大幅下降 42%。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 年 1 - 2 月,中国进口汽车 5.6 万辆,同比下降 46%,进口超豪华车下滑 31%。曾经八缸、十二缸的燃油发动机豪华座驾,如今已魅力不再。传统 BBA 的 4S 店纷纷退出或易帜,直观地反映了市场的情绪变化。
价格战下的品牌危机
欧美豪门试图通过降量保价来维持市场地位,然而却事与愿违,销量萎缩后不得不加入价格战。宝马 2024 年税前利润为 109.71 亿欧元,同比下降 35.8%;税后净利润为 76.78 亿欧元,同比下降 36.9%。奔驰 2024 年税后净利润为 104.09 亿欧元,同比下降 28.4%。奥迪 2024 年税后净利润为 41.89 亿欧元,同比下降 33.08%。日系品牌同样处境艰难,2024 年末以来,日产汽车先后寻求“卖身”本田、富士康,2024 年第三财季净亏损 141 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仅为 1%,并采取砍产能、裁员、管理层降薪等措施,甚至向本田、富士康抛出“卖身”橄榄枝。
豪华车市场新格局
中国消费者正加速重新定义“豪车”,年轻一代不再轻易为“豪车=欧美老牌”的心智植入买单,这背后嵌套着“美元霸权”时代渐衰和新能源时代新旧能源大国交替的大背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凭借电池技术优势、高效产业集群优势和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优势,整体实力强劲。国产“豪车”如仰望、尊界等逐渐崛起,从硬件向综合体验扩展,以高性价比和新驾驶体验,从传统燃油豪车手中抢夺市场份额。鸿蒙智行旗下车型成交均价逼近 40 万元,问界 M9 上市 12 个月累计大定超 20 万辆;蔚来连续两年在上海区域 30 万元以上纯电品牌中销量第一。
传统豪门自救局限
传统燃油豪华车大多采用“推进中国本地化生产”的方式,为自身在电池技术进步上争取时间。奔驰走“高端车型推进中国本地化生产”路线,在华交付量领先,但在 50 万元市场面临中国新能源车的竞争。宝马强化中国供应链,加大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纯电动车销量增长,但中国电车市场竞争激烈。奥迪与中国一汽、上汽集团并行运营,但未能摆脱“老三”位置,市场份额被本土新能源品牌蚕食,采取降价策略,新能源组合拳效果不佳。其他一、二线豪华燃油车品牌也面临类似困境,大幅降低燃油车售价维系市场份额,同时斥巨资研发新能源车,但新能源车型影响力有限,无法超越燃油车代表车型。
新能源汽车:青黄不接,与燃油车长期共存
市场现状
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仍受制于电池技术,无法完全颠覆燃油车百年的成熟体系。新能源车的主流为纯电、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三种,实际使用中面临充电难、续航表现受限、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一辆续航 500 公里的车可能需要使用价格不菲的耐高温型电池,维修成本和保险成本也比同类型燃油车更高,非免费换电模式下更换电池组费用昂贵。
各国战略布局
全球主要国家对燃油车及新能源车有不同战略布局,大部分国家对燃油车的禁售时间节点在 2035 年左右,但存在不确定性。大众和奥迪考虑延长欧洲燃油发动机车型生命周期,日本汽车业对延缓电动化、转型为混动的需求与欧洲相似,丰田汽车对电动车及电动化进程相当抵触,原因包括日本车企的保守、高昂电价、电动车生产成本高、市场需求未成熟以及不愿直面技术挑战等。
未来趋势
燃油车凭借经过 100 多年完善的综合技术和完美的能源设施及系统,具有“稳”的优势,让驾驶者免去里程焦虑。新能源车的问题主要在于“电池”,液态电池充其量只是一种过渡解决方案,除非电池材料和技术出现颠覆性进步,否则燃油车还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与新能源车同场竞技,两者将处于“混合时代”,“混动”成为过渡王者。
换电模式:一场关于标准与时机的“赌局”
模式特点与先驱教训
换电本质是一场“时间换空间”的超级基建,用百亿基建投资换取用户补能效率,但电池材料革命和快充技术始终是悬在其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可能瞬间颠覆这一模式,导致换电站沉没成本难以回收。换电模式的先烈 Better Place 公司创立于 2007 年,卒于 2013 年,因高投入、低回报以及电池标准难以统一等问题失败。
蔚来实践与困境
蔚来成为 Better Place 创建理念的实践者,其换电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补能方式,整个换电过程大约需 3 分钟,还具备车电分离、电池安全检测、再利用等优势。然而,该模式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换电过程中可能存在电池安全等问题,需要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蔚来虽自 2014 年成立以来累计融资 1183 亿,但累计亏损一度高达 800 亿元,2024 年全年净亏损 224.017 亿元,2025 年第一季度净亏损 67.5 亿元,同比增亏 30.2%。
宁德时代入局
2025 年 3 月 18 日,蔚来携手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宁德时代推进对蔚来能源不超过 25 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宁德时代试图推动行业标准统一,将电池从非标品变为标准品,掌控下一代补能生态的制高点,但难点在于车企是否愿意放弃电池定义权。宁德时代在换电领域早有布局,对重卡换电业务更为自信,计划投资建设换电站。
发展前景挑战
换电模式在乘用车领域挑战巨大。首先是巨额资金投入,需要大量资金建设换电站以保证密度和用户方便度。其次是技术迭代带来的风险,一旦固态电池、氢电池或其他新能源电池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换电站的巨额投入可能血本无归。快充技术的成熟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若 5 分钟快充技术成为主流,换电的“效率优势”将被弱化。此外,很难突破车企各自为政的藩篱,不同车企车型和电池五花八门,难以实现换电权益的通用。最后,免费充电结束后的解决方案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未来展望:中国造车,驶向新征程
老牌豪门试图用旧模式寻找新宝藏已不可行,一旦更多消费者接受“智能即豪华”的新标准,传统汽车时代将一去不复返。燃油车是否提前退出,取决于固态电池等颠覆性电池技术的产业化速度,在此之前,汽车业将持续处于“混合时代”。换电模式的命运同样取决于外部技术路线的竞赛结果。中国造车正以坚定的步伐,加速驶向更远的远方,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变革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作者:星辉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美国炒币大厂的 “996 福报” 现...08-30
- 美团“护城河”现状分析08-30
- 中国造车:狂奔中思索,变革里领...08-30
- 法拍江湖:是 “捡漏天堂” 还是...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