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厂二代”接班一年记:从投资人到实业者的从零出发

日期:2025-11-09 15:22:25 / 人气:2


随着创一代进入密集交接期,中国家族企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二代上场潮”。调查显示,近65%的企业有意传承给下一代,已有62%的二代选择回归并推动转型;但同时,仅有16%的企业拟定了接班预案,明确方案的更不足3%。趋势与不确定性并存,使得“接班”成为一场既现实又内心的考验。家办新智点近期对话了处于接班过程中的“厂二代”Dylan,此前他曾在家办、信托等机构工作多年。进入家族企业约一年后,他坦言,从投资逻辑到经营实践,这一年像一次“再创业”,让他重新理解了企业的“厚度”与复杂。
一、重新认识家族产业:从“接手”到“接班”的渐进式探索
Dylan接手家族企业业务已近一年,他更倾向用“接手”而非“接班”来定义这段经历。“接班更宏大,是传承的动作;而接手意味着我可以选择性承担起我能创造增量价值的部分。”其家族企业涉足传统食品行业,虽无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壁垒,却有着诸多隐形壁垒,在他眼中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行业。
目前,Dylan主要负责企业的市场与品牌板块,这既源于个人兴趣,也契合公司当下需求。“两者契合,让整个过程更自然、更渐进,而不是一下子去‘接整个盘子’。”他透露,父亲曾建议其先在工厂或生产端多待一段时间以全局理解企业,但他选择一手推进具体业务,一手逐步加强后端管理和整体经营层面的参与。“‘接手’与‘接班’的预演可以并行,但一开始就全面‘接班’并不现实。”
这段经历中,“忐忑”与“兴奋”并存。而最大的认知差异在于投资与经营的本质不同:“做投资时更多是‘用逻辑证明逻辑’,通过框架、数据和分析验证逻辑自洽;进入实业后,变成‘用事实证明逻辑’,每天都有无数新事实检验判断,很多还会推翻原本逻辑。”投资是低频、逻辑驱动的行为,实业是高频、事实驱动的实践,“实业没有暂停键——它每天都在运转,你必须持续应对各种现实挑战,并承担全部结果。”这种从“第三人称”观察到“第一人称”体验的转变,让所有感受都被放大。
二、从投资人到实业者:扔掉“坏包裹”,直面真实挑战
Dylan坦言,做过投资的人投身实业往往不易成功,甚至可能不如职场打拼稳妥。核心症结在于投资人的惯性:“习惯选赛道、挑赛马、投下去,不行就换,通过‘他人下场’赚钱,而非亲自执行,久而久之削弱了动手能力。”但在实业中,“公司很多事务都要亲力亲为,我把它称为‘再创业’——重新从零出发。”
此前,他以为凭资源、人脉进入零售渠道不难,实则最大挑战是让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真实联系。不过投资经历也带来学习快、资源多、资本强的“资本杠杆”优势,但他强调“杠杆是双刃剑,过多资源易让人产生错觉,忘了哪些是真正靠自己完成的。资源是助力,不是答案。”
他认为,很多家族二代进入家族企业前先去金融领域历练虽能锻炼宏观视野与资本思维,却也可能带来思维惯性。“每个人出发时都背着两个‘包裹’:‘好包裹’装着经验、判断力和洞察力;‘坏包裹’装着傲慢、估值执念和框架化思维。创业不是整合,而是解决问题,必须扔掉‘坏包裹’。”最终他发现,“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资源或估值逻辑,而是判断力与持续做事的韧性。”
三、“知易行难”:在实践中完成认知落地
过去一年,Dylan最深切的感受是“知易行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创业的艰辛。当你是旁观者时,听别人讲创业觉得也就二十件事;可亲自走进企业,会发现要面对上百个问题。尤其在企业‘爬坡期’,周期漫长、压力巨大,很多人容易被‘耗尽’。”
他坦言,做投资是“心累”,做经营是“全身累”,这既与长期投资形成的“判断惯性”有关,也与自身实业经营能力需提升相关。好在企业包容的氛围让他能在稳定环境中试错成长。其家族企业主打健康谷物类产品,所在品类传统,非高爆发或强创新型赛道,“更大的挑战在于:明知道该怎么做,却难以真正做到位。问题不在‘知道’,而在‘做到’。”
当前中国零售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传统品类面临挑战,消费品市场供给侧饱和、需求侧多变。Dylan坚持“以高品质产品为核心”,“相信这条路是对的,但要在‘高手林立’的市场中突围,仍需时间与定力。”他强调,认知到落地的距离必须通过“亲身经历”跨越,“不是在后方‘指点江山’,而是走到一线,去做、去感受、去承担。只有面对真实的市场与消费者,认知才会变得清晰。”
四、接班的“缘分”与选择:明确价值,主动出发
在Dylan看来,接班本质是“讲缘分”。“我恰好喜欢消费领域,而家族主业也在消费品赛道,兴趣与行业的契合,带有偶然性。”对于不想接班的二代,他建议“先尝试,而不是抗拒。很多事情并非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尝试后依然排斥,顺其自然就好。”
若选择创业,他认为需“给人生设定优先级和时间窗口”,在家族利益与个人理想间找平衡,“明确自己的‘第一价值’是什么”。也可尝试“中间路径”——围绕家族主业孵化子品牌或新业态,“既能探索个人空间,也能推动家族企业创新”。
Dylan最终选择回归,既有理性考量也有时代契机:“一是紧迫性;二是背景变化。过去中国经济是‘电梯式上升’,如今周期趋缓、竞争加剧、格局重塑,此时提前接手意味着更高的主动权。”他认为,“被迫的选择没有灵魂。只有想明白、沟通清楚、主动出发的人,才真正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路。”
(《家办新智点》提醒: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作者:星辉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8888910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星辉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