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群里的“复制粘贴式祝福”:年轻人为何不想再逢场作戏?
日期:2025-11-09 15:22:48 / 人气:3

导师在群里发话,学生秒发“鲜花”“点赞”表情包;逢年过节,群里被复制粘贴的祝福刷屏;领导一句发言,下面跟着一连串“收到”“学习了”——这些工作群里的“逢场作戏”,正在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到厌倦。翟学伟教授在《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指出,中国人的交往属于长程性、低选择性的固定关系,人们为了安全感往往会策略性迎合他人。但互联网的出现,既放大了熟人社会的人情面子,也让年轻人开始挣脱“必须给面子”的束缚,不愿再为虚浮的社交耗费精力。
线上逢场作戏:零成本的“人情表演”
翟学伟认为,线下的逢场作戏需要付出时间、精力成本——聚会要赶路、说话要练习,但线上社交让这一切变得“零成本”。工作群里,只要有人带头发一段尊师重教的文字或节日祝福,后面的人便会不假思索地复制粘贴,配上同款表情包。“他们既不失礼,也表现得合群;既证明自己不是另类,也不表明真心。”这种流水线式的互动,满足了人情面子的形式需求,却丢失了真情实感。
更值得玩味的是,线上社交的“面子逻辑”与线下如出一辙:领导发声总有一群人附和,普通员工发言却鲜有人回应。“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说话的人是谁。”翟学伟直言,人们依然会优先给职务高、对自己有潜在作用的人“面子”,只是互联网让这种迎合变得更便捷——不用当面奉承,发个“大拇指”表情包就能完成“人情任务”。
互联网的双面性:释放情绪与放大关系
尽管线上社交充斥着虚浮的表演,但互联网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另一种做人的可能”。在现实的固定关系中,人们因“祸从口出”“给人面子”而选择沉默或迎合;但线上的匿名性打破了这一束缚——当身份模糊时,人们更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甚至曝光现实中不敢批评的行为。翟学伟举例:“教授上课时打电话,学生不敢当面指责,放到网上讨论后,反而制约了教授的课堂行为。”
不过,互联网并非简单“破坏”熟人社会,反而可能放大其特征。“有人在线下玩得不错,却在群里因价值观分歧吵到退群拉黑。”翟学伟指出,文字交流比口头争论更易暴露真实分歧,线上翻脸往往意味着线下关系也难以维系。但这种“撕破脸”的勇气,正是年轻人对“无意义社交”的反抗——他们不愿再为了表面和气,勉强自己留在价值观相悖的圈子里。
计谋与逃离:年轻人的“群聊生存术”
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线上社交也衍生出独特的“计谋”。翟学伟提到,高校里导师与学生的大群一片祥和,但学生们会私下建小群——先排除导师,再排除“关系远”的同学,只为找到能畅所欲言的空间;想约几个人吃饭,绝不会在大群通知,而是单独私聊,避免没被邀请的人尴尬。这些“计谋”本质上是对人情面子的妥协:既不想直接伤害他人,也不愿委屈自己伪装合群。
而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更直接的“逃离”:一言不合就退群、拉黑,拒绝参与“复制粘贴式祝福”,甚至主动退出不活跃的工作群。对他们而言,“忍”的心理机制正在弱化——与其耗费精力维系虚浮的线上关系,不如把时间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就像翟学伟所说:“节日里好久不联系的人发贺词,反而不如亲近的人当面聚一聚有意义。”
结语:社交的本质应是“真诚”而非“表演”
工作群里的逢场作戏,折射出中国人情社会在互联网时代的演变。年轻人不想“装了”,并非否定人情往来,而是反感“为了面子而面子”的形式主义。社交的本质,从来不是复制粘贴的祝福、敷衍的表情包,而是真诚的连接与情感的共鸣。当互联网降低了社交成本,也该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样的关系值得维系?什么样的“面子”不必强求?或许,少一点逢场作戏,多一点真心实意,才能让社交回归它本来的意义。
作者:星辉注册登录平台
新闻资讯 News
- 星巴克怎么办11-09
- 郑智化清空微博:舆论场“缓冲区...11-09
- 工作群里的“复制粘贴式祝福”:...11-09
- 一个“厂二代”接班一年记:从投...11-09

